批評別人前先審視自己,確實能讓人更謙遜,也能促使我們以更公平、更建設性的態度與他人交流。不過,人無完人,若等到自己完美無缺才評論別人,那可能永遠都不敢表達意見了。
重點或許在於如何提出批評——是出於善意、幫助別人成長,還是單純挑剔呢?如果能做到客觀、公正,同時心存善意,那麼批評就能成為促進進步的工具,而不是傷害人的武器。
例子 1:職場 小明抱怨同事小華總是交辦的工作不夠細心,但當他回顧自己的工作時,發現自己也曾犯類似的錯誤。因此,他決定改變批評方式,不是直接指責,而是私下友善地提醒:「我以前也犯過這個錯,後來發現這樣做會更好,也許你可以試試看?」
例子 2:人際關係 小美覺得朋友阿麗太固執,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。但在與其他朋友聊天時,她意識到自己有時也很難接受不同的觀點。因此,下次當她想批評阿麗時,她選擇用較溫和的方式說:「我們可能都有點固執,但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多聽聽對方的想法?」
例子 3:學校 老師批評學生小杰做報告時缺乏條理,但後來回顧自己的教學方式時,發現自己講課時有時也較為散亂。因此,他改變了指導方式,給小杰更具體的建議,例如:「如果先列出大綱,然後再依序補充內容,可能會更清楚。」
批評之前先反思自己的行為,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謙遜,也讓批評更具建設性、更容易被接受。
留言
張貼留言